通过两个多小时在线跟参加课程组的义教组志愿者聊天,大家基本认同了下来河洛义教接下来的课程实施目标和方向。
具体共识集中在三个核心层面:一是课程内容要更贴合河洛本地文化,计划融入非遗技艺、民俗故事等元素,让孩子在学习中感知家乡底蕴;二是教学方式强调“互动+实践”,减少单向讲解,多设计手工、情景剧、户外观察等活动,激发孩子的参与感;三是关注个体差异,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分层设计任务,比如低年级侧重兴趣启蒙,高年级增加文化探究深度。
聊到兴奋处,不少志愿者还主动认领了任务——有擅长手工的志愿者提出负责非遗手作课程的教案设计,有语文专业的志愿者愿意整理河洛民间故事素材。最后大家约定下周分头完善各自负责的模块,再开一次线上会对接细节,确保后续课程能顺畅落地,真正让义教课程既“有料”又“有趣”,帮孩子们收获知识的同时,也埋下热爱家乡文化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