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活动基本信息
•时间:2025年7月11日
•地点:马庙支教学校
•参与人员:河洛义教组义工、马庙支教学校队员、志愿者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师马丁、某中学资深教师崔老师
二、活动背景与目的
随着马庙支教学校各项活动的推进,支教队员在实践中逐渐遇到课堂管理、儿童沟通、教学尺度把握等具体困惑。为帮助队员解决实际问题、提升支教质量,河洛义教组特组织本次交流会,邀请专业人士针对困惑提供针对性指导,为支教工作注入专业支持。
三、活动内容与过程
(一)倾听困惑:聚焦支教实践中的“真问题”
交流会上,支教队员围绕日常工作中的难点敞开心扉,主要聚焦三类问题:
1.课堂纪律管理: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分散、规则意识薄弱,常出现打闹、打断课堂等情况,队员缺乏有效引导方法;
2.儿童心理沟通:部分内向学生(如“总躲在角落、不愿交流的孩子”)难以融入集体,队员不知如何建立信任、走进其内心;
3.教学尺度把握:面对不同年龄段学生,教学内容过深则学生难以理解,过浅则缺乏意义,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不明确。
(二)专业解惑:将“困惑”转化为“可落地的办法”
针对队员提出的问题,马丁老师与崔老师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,逐一提供解决方案:
4.课堂纪律:用“儿童语言”建立规则意识马丁老师提出“游戏化引导”策略:将课堂规则转化为学生易懂的游戏场景(如用“小火车进站”的拍手互动引导静坐,用“收翅膀”的动作提示注意力集中),通过模仿与趣味化表达,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理解规则,替代“强硬说教”。
5.心理沟通:以“安全感”为核心建立信任针对内向学生,马丁老师建议“降低互动压力”:通过共同观察自然(如看蚂蚁、捡树叶)等低对抗性活动,让学生感受到“无强迫的陪伴”,待其建立安全感后,再逐步引导表达,强调“尊重节奏比快速融入更重要”。
6.教学尺度:用“分层设计”适配学生特点崔老师结合教学经验,提出“游戏化+生活化”分层方案:低年级以“颜色接龙”“数字拍手歌”等游戏渗透知识;高年级通过“故事续写”“小组辩论”激发思考。同时,面对学生矛盾(如抢文具),以“两只小熊分蜂蜜”等故事引导自主思考,替代“直接评判”,让学生在共情中理解道理。
+
(三)互动共鸣:在交流中凝聚力量
队员们认真记录方法(如“小火车进站”“分蜂蜜故事”等),并结合自身经历补充提问,现场形成“问题-解答-延伸讨论”的积极氛围。有队员反馈:“原来这些‘挠头事’有这么多巧办法,感觉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四、活动成效与亮点
7.解决实际问题:为支教队员提供了10余条可直接落地的实践方法,覆盖课堂管理、心理沟通、教学设计等核心场景,有效缓解了工作困惑;
8.传递专业理念:马丁老师的儿童心理学视角与崔老师的一线教学经验相结合,让队员理解“教育需尊重儿童天性,用他们的语言对话”;
9.强化团队支持:通过“倾听-解惑-互助”的过程,彰显了河洛义教组“共担共进”的团队精神,增强了队员的归属感与信心。
五、总结与展望
本次马庙支教学校困惑解答交流会,以“务实、专业、温暖”为底色,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具,为支教工作注入了新的思路。未来,河洛义教组将持续关注队员需求,定期组织经验分享活动,让每一份支教热情都能在专业支持下,转化为更有效的教育力量,陪伴孩子们更好地成长。
河洛义教组2025年7月11日